快乐学数学
片段一:开放的探索
镜头一:感知“面”在“体”上
师:小朋友,今天老师请来了魔术师给大家表演精彩的魔术,想看吗?
生:想!(特别兴奋)
(多媒体分别显示各图,有拼的过程)
师:大家看得这么认真,你们发现了什么呀?
生:这些图形里面都有长方形和正方形。
(播放录音: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从哪里来的吗?它们是从积木上跑下来的)
师:魔术师说的是真的吗?让我们赶紧到小篓里的积木上去找一找吧。
(学生从积木上找图形)
师:谁来说一说,你们找到了什么图形?
生 1 :我在这个长方体上找到了一个长方形。
师:你能举起来摸给大家看看吗?
生 2 :我在这个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。
生 3 :我在这个积木上找到了这个图形(五边形)。
生 4 :老师,我还发现了这个图形(六边形)。
(多媒体随学生的回答分别在积木上闪烁四边形、五边形和六边形)
……
镜头二:从“体”上剥离出“面”
(播放录音:你们能从积木上把这些图形“搬”下来吗)
师:老师在小篮子里准备了许多工具,看看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些图形从积木上“搬”到白纸上。比比哪组发现的方法最多?
(播放音乐,学生从积木上把图形“搬”到白纸上)
师:你们用什么方法“搬”下了什么图形?
生 1 :我用印泥印了一个长方形。(举起来给大家看)
生 2 :我把正方体按在纸上,然后用水彩笔画了一个正方形。
生 3 :我把积木上的五边形纸直接剥下来,贴在了白纸上。
生 4 :我先用积木画,再用剪刀剪下了一个六边形。
……
镜头三:给图形分类
师:小朋友,小篮子里有许多图形,你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?让我们小组合作,比一比哪组的分类方法最多。
(学生将图形分类)
师:谁来告诉大家,你们是怎样分的?
生 1 :我们是按颜色分的,一共分了三堆:一堆红色,一堆绿色,还有一堆黄色。
(多媒体显示将图形按颜色分成三类,并在每类集合圈显示三种图形名称)
生 2 :我们把四边形分一堆,五边形分一堆,六边形分一堆。(多媒体显示将图形按边的条数分成三类)
生 3 :还可以按大小分,我们按大的一堆,中等的一堆,小的一堆。(多媒体显示)
片段二:多样的练习
镜头一:围一围
师:小朋友和今天学的这些图形交上了好朋友,让我们每人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或五边形、六边形出来,好吗?
(学生分组活动,围好的小组由组长把钉子板挂到前面)
师:哪一组来介绍你们围的图形?
生:我们组围了一个四边形形,旁边是五边形。
师:你介绍得真棒!那能不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六边形来呢?
生:(齐)能。
师:请大家试一试。
(学生尝试)
镜头二:找一找
师:其实,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我们今天学的图形,你能举个例子吗?
生 1 :黑板是四边形的。
师:我们应该说黑板的面是四边形的。
生 2 :蜂窝的外形是六边形的。
……
镜头三:拼一拼
师:小朋友,刚才魔术师给大家拼出了自行车、红绿灯等有趣的图形,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拼一拼呢?
生:想!
师:好,就让我们同桌两人合作,看看哪组能拼出最漂亮的图形来。
(播放音乐,学生用颜色、大小不同的四边形、五边形和六边形拼图,完成后贴到黑板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)
师:谁愿意上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?
生 1 :我们用绿色的长方形做了云朵,小小的正方形表示下着小雨,蝴蝶在花丛中躲雨,六变形是蝴蝶的翅膀,长方形是蝴蝶的触角。
生 2 :我们用五边形和四边形拼了一座房子,房子的外形是五边形的,烟囱是长方形的,窗户是正方形的,旁边美丽的小花也是正方形的。
……
师:小朋友们真棒,拼出了这么美丽的图形!到底哪些作品能获奖呢,老师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评委,每人把发的一颗星贴到你认为最棒的作品上。
(学生评选最佳作品)
反思:
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。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、实验而获得的。本课的教学,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,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,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,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、活动、思考、再创造的特点。
一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。
新课标强调:数学教学必须以人为本。本节课,在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交流的开放氛围中,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精神。例如,从“体”上剥离“面”这一环节,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样的材料,有的学生用印泥印,有的学生用积木画,有的学生把积木上的纸剥下来……学生经历了“问题——探究 —— 解答 —— 结论”的学习过程。再如,小组合作将图形分类这一环节,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:有的按颜色分,有的按大小分,还有的按形状分,学生自由地去探索、发现,并大胆展露自己的想法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在巩固练习中,还设计了拼图形的开放性练习,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案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,学生享受到了图形之美,数学之美。
二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俗话说: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非常注意在“趣”上下功夫。例如在新课导入时,教师创设情境,让学生观看魔术表演,屏幕上有趣的拼图过程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了;在探索阶段,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画一画、印一印、描一描,经历、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;在巩固阶段,创设围一围、找一找等活动,使学生始终乐此不疲,兴趣盎然。整堂课充满情趣,学生在趣中悟、乐中学。
三、激励学生思考,进行再创造。
思考和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。没有思考、没有再创造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。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,进行再创造。本课教学中,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,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,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、交流中思考。教师还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既有充分再创造的渠道,如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积木、印泥、剪刀等学习材料,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多种方法来分离“面”,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力之巨大!